“揚州麥子武進稻。”水稻育種是武進農業(yè)的一塊“金字招牌”,為了豎起這塊“招牌”,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的一位古稀老人,與太陽賽跑,哪里陽光好、溫度高,哪里就有他的實驗田;與時間賽跑,無論白天還是黑夜,甚至大年夜都忙碌在田間地頭,在種子世界里展現(xiàn)著勇?lián)?、勇攻堅、勇超越、勇爭先?ldquo;陽湖精神”。他就是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、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育種專家鈕中一。
上午9點,烈日當頭,鈕中一帶著團隊在試驗田里進行稻瘟病接種鑒定,水稻分蘗盛期人工接菌,有利于篩選出價值較高的種質資源。而就在1個半月前,76歲高齡的鈕中一還在海南南繁育種基地開展育種試驗。兩地輾轉,高溫、高濕、高強度的工作環(huán)境,對于從事近50年育種事業(yè)的鈕中一來說,早已習慣。
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育種專家 鈕中一
我原是農民,服務農民,更為農民的切身利益著想,我一輩子就圍繞著為農服務的農村振興這個主題,育成了靠近30個水稻新品種。
15歲初中畢業(yè)后,因為父親的“特殊身份”,鈕中一的升學、當兵之路都被無情斬斷,只能回鄉(xiāng)務農。“種田萬萬年,只有土地是不會背叛你的。”父親的一句話讓他踏上了“開展以種子革命為中心的農業(yè)科學實驗”之路,安心在生產隊當起了一名農技員。
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育種專家 鈕中一
1961年那個時候糧食嚴重短缺,我親身體會到糧食的重要性,所以我下決心把我的畢生精力放到水稻育種上來,如何提高糧食單產,如何提高稻米的品質,如何為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水稻新品種,成為我一輩子奮斗的主要目標和推動力。
鈕中一一頭扎進田間地頭,滿懷感情地開始了他的夢想之路,那年,鈕中一剛滿20歲。越是鉆研越覺得知識不夠。第二年,沒有專業(yè)技術傍身的鈕中一就以寫信的方式,從蘇北農學院要來了一套教材,自行摸索、四處求教,通過自己的孜孜以求和鍥而不舍,逐漸夯實了理論和實踐基礎。
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育種專家 鈕中一
寄給我七大本水稻育種的書籍,植物學、遺傳學等,這些對我來說像天書一樣的書,剛開始的時候真的看不懂,我在實踐中,邊學邊干,慢慢的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。
鈕中一喜歡把自己比作候鳥,因為每年冬天,他都會像候鳥一樣飛往海南育種。他清晰地記得,1977年10月31日,自己到縣農科所上班的第二天,就打起鋪蓋去了海南。南繁加代育種,可以一年“雙季”,縮短育種周期。此后,鈕中一正式開啟“候鳥”生活,曾連續(xù)12個春節(jié)在海南度過。
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育種專家 鈕中一
(海南)現(xiàn)在來說是鳥語花香的旅游天堂,但是我們那個時候去的時候,三不通,不通路、不通電、不通郵,現(xiàn)在的條件也跟著時代的變遷,改變了不少,我們現(xiàn)在在海南有50畝長租下來的試驗田,有1000多平方米像小別墅一樣的宿舍樓、辦公樓,這個和政府的支撐是分不開的。
白米飯好吃田難種,第一難就是新品種的選育。為了提高育種的成功率,必須在中午水稻揚花高峰期,頂著高溫烈日在田間作業(yè)。因此,下午一兩點吃飯對鈕中一來說是常事。而海南的收種季節(jié),太陽就像一個大火爐,防護得再好,曬上三天也要掉層皮。“一身露水濕透衣,烈日炎炎曬脫皮,長穿雨靴兩腳泥……”談起那段艱苦的“南繁歲月”,鈕中一從來沒覺得辛苦。
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育種專家 鈕中一
我們“武運”系列品種在全省都有一定的影響力,一個是“武運粳3號”,一個是“武運粳7號”,這兩大品種在90年代中期的時候,占領了我們江蘇3300萬畝水稻,我們兩大品種就超過了2000萬畝,這也是最輝煌的時期。
近50年來,鈕中一先后承擔主持國家級、省級課題10余項,率領團隊先后育成武運粳7號、武運粳8號、武運粳21號等近30個常規(guī)稻優(yōu)良新品種,累計推廣應用面積超過1億多畝次,增加社會經濟效益近百億元。
其中,“武運粳23號”成為蘇南地區(qū)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;“武粳15,武運粳24號、27號”被農業(yè)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,為蘇中地區(qū)主推品種;“武運粳23號、24號、27號”成為“江蘇好品種”,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(yōu)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成果,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了南方粳稻區(qū)受條紋葉枯病流行危害的難題,榮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隨著時代變遷,鈕中一的育種觀也與時俱進,不斷向著“好吃、好種、好產量”的目標繼續(xù)前進。
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育種專家 鈕中一
作為一名水稻育種工作者,我的初心,就是培育更多更好的水稻新品種,為國家的糧食安全、為豐富市場需求、為鄉(xiāng)村振興作出新的貢獻。
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副所長 朱邦輝
水稻育種發(fā)展到今天,由傳統(tǒng)的常規(guī)育種,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的分子育種、基因編輯育種,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現(xiàn)在也積極與南京農業(yè)大學、中科院遺傳所等(高校)開展高層次的協(xié)作和攻關,借助他們的科研力量,培育未來適合發(fā)展的水稻新品種。
如今,76歲的鈕中一雖已退休,但始終放不下的還是那一方試驗田。返聘后的他仍有兩個心愿:一是完成新項目,讓武進的水稻品種促進農業(yè)增產、農民增收;另一個就是培養(yǎng)一支優(yōu)秀的團隊,助力水稻育種事業(yè)百尺竿頭、更進一步。
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所長 徐玉峰
以鈕中一為代表的老一輩育種專家,給我們樹立了非常高的標桿、榜樣,目前,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有三個年齡層次的人才梯隊,一個是以鈕中一為代表的第一代育種專家,然后有朱邦輝(副所長)、宋學堂、劉虎春三位中生代70后為代表的第二代育種專家,目前,我們加強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(yǎng),90后第三代育種家正在培養(yǎng)當中。
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育種專家 鈕中一
武進水稻育種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(fā)展時期,我們完成了新老交替,成立了一個以年輕為主體的江蘇省農業(yè)科技創(chuàng)新團隊,這兩年審定的品種可以說是爆發(fā)式的增長,2020年我們審定了10個品種,2021年有估計有12個品種通過審定。
鈕中一,把水稻育種工作當成畢生追求,幾十年如一日,矢志不移。他像候鳥一樣追趕著太陽,南來北往育種,他埋首于田間地頭,用無私奉獻追求金色種子的夢想。一切的一切,只為把豐收寫在大地上。
|